首页_门徒娱乐_平台注册登录首页
首页_门徒娱乐_平台注册登录首页
全站搜索
新闻详情
为什么有些人说中国20年后农业发展必火?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23-06-19 11:08    文字:【】【】【
摘要:(加上一点说明,因为老有人骂我,说我怎么这么坏,出主意坑农民。这锅我拒绝。置顶说明几句: 1.这个回答只是一个观察,而不是我的主意和立场,对于农业大趋势而言,我持什么

  (加上一点说明,因为老有人骂我,说我怎么这么坏,出主意坑农民。这锅我拒绝。置顶说明几句:

  1.这个回答只是一个观察,而不是我的主意和立场,对于农业大趋势而言,我持什么观点和立场没有任何用处,我只是把现在各方综合力量(主要是ZF和市场)的潜在逻辑展现出来,算是对这种逻辑的一种模拟,就是说,那些掌握资源的人和力量是怎么想,打算怎么干的,知道这个有什么用呢,就是不要被忽悠,保持自己的头脑清醒。

  2.那些跟你讲情怀,跟你讲农村农业大有可为的,未必有什么好心思,有可能是忽悠人入场进坑,好言难听,仔细分辨。

  3.我是农村出身,家人还有很多在农村,当然希望农村好,但我们的希望是否有用,得看能否找到结构性的行动机会,而不是光靠热情,明白市场和ZF的套路,明白资本下乡的逻辑,才不至于被人卖了还帮人数钱。就像很多集资诈骗一样,劝人别入坑的反而会被埋怨当了财路,漂亮话背后往往跟着套路。

  4.从我个人立场来说,我是不愿意看到这种逻辑真的成长为现实的,因为我也看到了这种逻辑展开之后可能出现的严重弊端,但现实的发展好像真的一步步走向这个方向,很无奈。你看明白一个事情,并不意味着你有足够的资源和条件去参与其中,或是改变什么,或是获取好处。当然,越多的人明白越好,或许有集体行动加以影响或改变的机会,这需要特定的组织技艺支持,但一般而言,掌握了组织优势之后,又或许是另一种心态了,比如说,欺负别人,这就是多元博弈的复杂性,好的意愿不意味着就有好的结果,需要看时势!

  5.如果愿意听真话的话,对于缺乏足够资源又对从事农业有玫瑰色想象的朋友,我基本的建议是劝退;对于农民工朋友的建议则是,多年积蓄买的房子不要在小地方、县城,最好去省会、中心城市,哪怕现在苦一点。还有就是下一代教育很重要,不要被知识无用论忽悠,信息化时代更是如此,读书看起来没有实打实的好处了,但基于知识垄断的等级封闭结构正在形成,尽管农村孩子读书未必有好的出路,但要是不重视教育,就更没机会了。)

  1.迹象:原来广西、云南这些地区搞走私,毒品、木材是大头,因为利润高,这几年的一个迹象,是大宗农产品走私兴起,东南亚的大米、蔗糖、橡胶、肉牛,都成了很有搞头的货品,量多利足,说明什么?中国与东南亚的农业成本已经拉开距离了,小规模农业的高额成本不但面对美帝是鱼腩,面对东南亚也不具有优势。

  其实东亚工业化地区都有这个问题,农业产出和工业产出相比收益过低,但本土农业和农民又必须保护,结果就是政府依靠政策壁垒和补贴来保护农业和农民,代价就是,大家一起承担本土产品的高价格,如韩国的肉日本的瓜。但是,中国与日韩相比,农民太多,农业规模大效率低,保农民、保农业的成本巨大,难以持续。

  3、条件:这些年的一个重大趋势,就是中国城市人口超过农村,这是千年未有之变。越来越多出身农村的年轻人,其实已经不是农民了,不具备农业技能,也没有从事农业的意愿,因为小农生产的收益实在太低,种地一年不如打工一月。当老一辈农民老去之后,新一代的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而是农业生产和经营者,需要相当的技术、资本和组织资源,是规模化经营的展开。

  4、执行:农业必须保,因为中国如此大的农产品需求量,如果出现较大的粮食缺口,必然是国际金融炒作、粮食危机的机会,对于中国来说绝不是有钱就能买粮食的,是战略安全问题。

  农业怎么保?小农、家户式农业经营,在市场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基本已经没有前途,农业需要提高效率,技术和资本的投入规模超过了普通农户的能力范围。为此,必须靠发展农业来保农业。

  先期一个前提,就是必需降低农业经营成本,什么成本?地租成本!基于土地承包权的地租。这些年,其实越来越多的农民已经转化为农民工,过去是很多土地撂荒,这些年,各级政府大力推动土地流转和集中经营,交给大户。但是,集中经营每年要给各种小块土地的承包权人-农户交不少地租,虽然每户看起来不多,但由于土地权益碎片化分布,人数实在太多,大户也吃不住。另一面,则是农业经营的资金成本太高,贷不到款。

  要解决这一问题,估计政府所能做的,就是把“无效”农民挤出去,所谓无效农民,就是虽然有农村身份和土地承包权,但却不从事农业,尤其是农民工群体。

  具体做法,就是加速农民工的市民化,鼓励农民工进城,尤其是中心镇,县城,鼓励他们买房置业定居,然后在户口方面也放松。

  但是这里有一个关键,就是怎么切断进城人员与农村承包地的关系---这个世界就是这么现实,给你土地是让你种地的,既然不种地了,那就把地吐出来吧,交给那些能更好利用它们的人--新的农业经营群体--大户、公司、合作社等等。因此,现在准备搞的确权,可不是说要保障农民及其后代可以享受土地收益,而是为了承包权转让和集中作准备,

  中化收购先正达可以说是一个重大信号,以及CCTV2最近几个月连续推出的对新型农业企业的系列报道。

  关于农业的金融支持政策,也会陆续推出,记住,是农业,不是农村和农民,以后三农问题,农村农业农民,就集中为农业了。

  未来就是,大型农业企业、科技农业央企+央行一起来种地,这也是在金融危机全球化背景下,对抗美联储+大农场种地模式的不多可行选择了…

  大势如此,有人会顺此种大势而享受红利,也有人会退出历史舞台,我们中的大多数,只是看客,因为没资本参与……

  1、关于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我只是在观察政府下一步的可能思路,旁观而已,也不是主张什么,因为个人主张其实没什么用,政府的行为则是被市场化的力量在推动…

  2、有朋友提到了经济危机后失地农民或农民工上街的问题,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温铁军先生在他的《八次危机》里面指出过,过去几十年,中国的农村其实还起到了工业化周期性危机减震器的作用,比如很多农民工在城市危机后可以回到农村,降低城市压力,避免传统流民危机,这的确是的,过去确实有一段时间内是这样子,前三十年的招工过快导致的返退问题、甚至是城市知青下乡问题,都可以说是农村帮助消化城市就业不足的表现,改开三十年中的农民工城市和家乡两头流动就更明显。

  在新生代农民工逐步取代老一辈农民工的背景下,在城市就业不畅的情形下大规模返乡避险不太现实了。新生代农民工,和父辈相比,其生活方式、取向、观念、消费方式都已经城市化了。老一辈农民工,可以在高度压缩消费的情形下,省下工资寄回农村,他们的土地承包权和宅基地也在。而在全面货币化、市场化、信息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新生代农民工,只是没有城市户口而已,他们需要买房买车等大额消费与日常生活需求,与城市人是一样的,这样的生活需要持续的现金收入来支撑。回乡回不去,为啥?家乡、农村的“穷”,不是过吃不饱穿不暖式的绝对贫困,而是缺乏稳定现金收入、缺乏公共服务、缺乏日常娱乐式的穷,现在很多农村地区吃的甚至比城市好,还安全,但问题是,农村生活现在普遍也需要钱了、需要货币,单是一年的人情往来都不是几亩地的农业收入能扛得住的,更不要说其他大额花销。

  回农村回老家,反而成为那些在城市取得了一定资源的“能人”才能做的选择---带着资源回乡,有人回乡圈地,有人回乡按自己的情怀玩耍,都是很费钱的。一般人回家了就会发现找不到挣钱的事,也呆不住。

  3、过去,很多学者认为一个最好的发展农村的选择是农民离土不离乡,普遍发展乡镇企业,推动一种不集中的工业化模式。

  这种想法最大的问题是,只有在与国际市场有效的、有选择的隔离的背景下才可行。

  因为在全球化背景下,市场竞争的比较优势驱动下,工业化会有一种向优势区域集中的倾向,比如中国内陆地区与沿海地区相比,工业企业交通成本、市场条件往往都不具竞争力。

  而为了与国际市场有效隔离,就需要强有力的国家,这又要求有独立的国防工业、重工业,必然挤占民用工业的资源,这其实就是前三十年的发展逻辑。当然,前三十年也通过推动队社企业、五小工业下县,三线建设等等,以行政性力量推动中西部地区建立了一些工业基础。

  而改开三十年中,发展自队社企业、小集体企业基础上的乡镇企业,红火了没几年,就被沿海地区与海外需求对接的外贸加工业体系所取代。

  感谢大家耐心阅读了我的回答,我只是对存在的趋势进行了一些描述,至于很多人提到的挤出之后的农民如果遇到经济危机怎么办的问题,我不是决策者,没有充分的信息和调研支持,出不了主意。我只是想强调,过去的老办法不灵了,新办法怎么解,不清楚。知道什么不行并不意味着知道什么行,这是两回事,而且,知道什么行,顶多是可能性,真正做出来需要实践者的探索,或者说,大规模试错。

  1.新一代农民工就业问题。关于这一轮经济周期的下行通道已经持续几年了,到目前为止,大规模的失业浪潮还没有出现,或者说,到目前为止,轮替性的失业小浪潮,一方面被一些行业的发展所稀释,比如新兴的城市服务业如快递、送餐,出国务工经商(这一规模已经不小),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工业生产效率提高带来的红利已经可以养得起隐性人口,比如一个中年父亲打工的收入就能让他不愿工作的儿子晃荡啃老,这并不少见。

  但是未来出现大规模失业浪潮的可能性依然很高,一方面,是沿海地区制造业外移和已经开启的机器换人浪潮,另一方面,是农村也开始普遍出现劳动力的机器替代(如被很多人吐槽的cctv10的《我爱发明》节目反映了农村的人力替代大趋势,各种机器五花八门,很多已经很靠谱),农业能消化的劳动力越来越少。

  这可能就导致农民工留不下城市和回不去农村的双重困境。这可能是个非常大的坎。

  现在城市周边地区兴起的体验式农业项目很火热,很多城郊农户发了财,但一方面,城郊农户是少数,另一方面,这种体验式农业项目估计也会走向合作社化、公司化经营。

  想做特色农业,有机农业,面向城市高端市场的想法,也面临高成本问题,农业并不像很多人想的那样投入少,除了地租、人工、种子、维护之外,另外一个难题是农产品物流成本非常高,尤其是鲜活农产品,水果海鲜这些,有的还需要冷链配送,普通人根本扛不住,而一旦依赖别人的物流体系和零售体系,基本上就是帮别人打工了,没有定价权。按目前阿里对中间商环节的挤出趋势,以后不少人可能就是为马云种地了。

  感谢大家支持!很多朋友问一些具体的农业投资方向,说老实话,这个我真说不准,我缺乏具体的农业经营经验,没法给实际建议。只能说一下我通过观察政府行为和市场逻辑之后一些比较粗的理解:

  未来的中国农业,很有可能像欧美一样,是“补贴农业”,其实现在就存在大量补贴,但看起来还比较分散,以后补贴可能更加集中化,支持大户、大公司、合作社。

  补贴农业背后其实是农业从属于工业化和金融化的大趋势,农业经营的利润很大程度上可能要来源于补贴。因此,如果有心从事农业的朋友,可能需要尽量争取补贴。一个明显的例子是这两年玉米补贴政策调整后,种玉米的农户们、玉米相关行业其实没什么利润了,这就是现实。

  补贴农业其实有着很高的信息壁垒、政策壁垒,因此以后从事农业可能需要加强政府行为逻辑的观察,把握补贴倾向,一方面要把握中央政府的政策导向,一方面要了解地方执行体系的行动逻辑和利益结构。

  而且,是“积极争取补贴”而不是“骗补”,骗补看起来划算其实到处是坑,因为这样高度依赖掌握补贴分配权力的官员,容易被他们支配,费力不讨好还可能背锅。“积极争取补贴”需要自身农业生产的硬实力支撑,与执行官员可以形成相对平衡的互助关系,他也需要你而不仅仅是你需要他,这样才能更为持久。因此以后从事农业,专业化是大方向,靠情怀不靠谱,靠市场感觉也不够应付了。

  本人2012年大学毕业,一个普通211。毕业后去了拜耳作物科学部,说白了也就是卖农药,呆了一年。后来又去德国康朴呆了一年。因为刚出身社会,一腔雄心壮志,看着别人能赚钱,觉得我也行的错觉,已经创业五年,前两年亏得一贫如洗,这三年才慢慢走入正规。

  说说我对农业现状的看法,坐标四川眉山,中国最大的晚熟杂柑基地,作物单一,就是晚熟杂交柑橘。

  说产业先看人,现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大多数是在四五十岁上下,这个年龄段是主力军,差不多占2/3左右。六七十岁的占1/3,其他非常零散的农民是30岁左右的青年军。四五十岁的中年农民,在本区域,以前都是有外出打过工的,近几年柑橘行情好,能赚钱,都返乡种柑。这类中年农民思想稍稍要开放一些,有一定知识文化,能接受新事物新生产方式。至于六七十岁的老年农民,思想保守,在农业生产成本上是能省则省,劳动力也跟不上要求,种出的杂柑在现行情一片大好的情况下基本,因为品质不过关,利润也甚微薄。三十岁的青年农民是两个极端,一部分人勤快,有文化知识,爱钻研爱摸索,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年收入也能赶上一个公务员水平。还有另一部分好吃懒做,得过且过,是因为被城市淘汰掉到农村,整天都是打牌喝酒度日。

  思想,可以说农村的思想还是比较守旧,而且存在了太多的不理性。完全符合古斯塔夫《乌合之众》的特点。一集群就没有思考性。刚开始创业的时候,在我所从事的农资行业,本想以一种最严谨的田间试验,科学的管理,数据的对比向农户推广产品(农药+化肥+田间管理),但你一年的辛苦劳作,尝试摸索,数据统计比不上别人一场促销推广会的成果(只要找几个托带头购买,配合抽奖优惠活动)。近几年由于农户受骗上当的太多,开始逐渐趋于理性。

  农业生产方式,种植结构85%以十亩以下的零散户居多,零散户基本还停留在刀耕火种的落后生产方式上,没有电视上所谓的水肥一体化,田间墒情监测系统等。举个例子,本来按施肥标准来说,是根据作物的营养需求按比例按量施肥,但大多数农民基本是按照下雨天就施肥的频率超量撒施。想一想,中国的农药、化肥消费量不说占全球2/3,也要占一半吧。一个德国巴斯夫的烯酰吗啉成分药剂,在欧洲十几年都未发现抗性,06年进入中国市场,农民使用有效果,就逮着一个好药猛草,08年中国就发现葡萄上的霜霉病基本都能筛选出抗性菌种了。

  农业前景看法:近几年有不少弄潮儿想在农药上赚热情,一进来发觉这和他们以前的行业比较,资金回笼太慢,十个人九个亏。最大的诟病第一、成本省不下来,特别是人工成本,如果不能机械化操作,大多数人在还没有等到收获的时候,资金已经断链。第二、农产品市场处于一种无序且杂乱无章的状态,即使你产出的农产品质量上乘,也无法获得相应的回报。(就我们这边柑橘,收获商只看一张果皮,完全不测糖度。这就本末倒置了,橘子现在在收货市场的评价体系之下,它只是够好看就行,好不好吃不管) 都在说农业以后前景大,不管是行内人还是行外人,但现状是无论农业生产、还是农资行业一年比一年难过。

  大概初中那会,经常看央视的致富经,到现在十多年了,最近心血来潮,又看了好几集。

  以最近的一集致富经为例,讲一个大学老师回乡创业种西瓜,第一年就卖了四百多万。

  这人是个大学老师,受过非常好的教育,农业本身就是高科技含量的行业,这老师在种瓜之前就阅读了大量资料,从选种,到土壤的改良,到西瓜的标准化培育,再到销售渠道的拓展,都非常专业,远不是一般人有条件做到的。

  对比之下,如果是一般的农民或者是打算创业的普通人,首先你就没有动辄几百万的资金投入,满打满算,能筹几十万就不错了,可能还得借钱。

  其二,普通农民,可能几十年都是那几个老品种,等市场火起来才想着更新品种,价钱不高,利润有限,遇到丰年,经销商疯狂压价格,可能反而还赔钱,最后算下来,可能还比不上外出打工。

  至于年轻人,虽然会主动获取市场信息,但是缺乏经验,一个病虫害可能就让你血本无归,你还能有后续资金继续做下去吗?

  其三,农林牧渔行情变化很大,农民一跟风,产量上来了,价格立马掉。农民大多管生产不懂销售,收获期等着经销商上门收购,收购价跟销售价往往有天壤之别,丰年疯狂压价,农民往往赚不到钱,而销售价却降得不太多,又或者大量囤货等着价格涨起来高价卖出,像这些年多次出现的蒜你狠,我爸有个朋友做这一行批发的,多少个车皮的大蒜,翻倍赚,你可以想象有多夸张。

  而像那些自己建立销售网络,或者搞电商,直接接触消费者,利润可以翻好几倍。

  我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们投资的很大一块,曾经就是大农业,我也算是圈内人。但实在是苦不堪言。幸好及时止损。

  和土地无关的,育种、基因等等,你没技术;化肥、农资已经是彻彻底底的红海,大家已经是杀红了眼,投一个赔一个;农产品深加工,和前者同理。

  农产品流通,不要试图利用资本去整合市场。不是小看你,三五个亿三五十个亿的资金,你也许连响都听不到。这里面的水,太深。

  为什么这么说呢?你随便找一个批发市场,比如北京新发地、山东寿光、长沙深圳的海吉星等等,只要生存下来的,随便一个档口,其实都是千万富翁起步,其实都是大佬。蒜你狠,姜你军都是他们搞出来的。每一次都是大洗牌,赢了的血赚,亏了的,就不要打算翻身了。

  这是非土地市场的情况。我们再来聊聊土地市场的情况。这个土地指农用地,非房地产那个土地。

  国家天天说搞大流通大农业,现代农业,为什么不搞?谁不搞呀?从央企中粮、农业银行到国有涉农资金到我们这样的民间资本,大家曾经搞得热火朝天,最终都是偃旗息鼓。

  为啥?因为有一个完全无法解决的问题。而这个问题,伟大的档和国家都解决不了,就是土地所有制。

  中国是全民所有制,土地国有。但中国还有一个制度,就是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个制度很有意思。这是改革开放的号角,破除思想禁锢的第一枪。

  大的道理咱不去讲,咱也讲不清楚。联产承包虽然土地还是国有,但事实上分散在农户手中。

  这些土地平时可能撂荒,但你如果想要流转,那你麻烦来了。各种各样想分一杯羹的组织、机构全来了;N年没种过地的老乡们都回来了,撒泼打滚扔死耗子的,砍你苗的,偷你瓜的,就是前一阵子河南两女人偷西瓜反而让瓜农赔钱的那个,这样的戏码不要太多。

  哦,对了,有一条途径可以做。如果你关系够硬,可以骗补。平心而论,国家在农业方面的补贴力度是挺大的,有各种漏洞可以钻。比如我有一朋友,家里有关系,弄了两万顿大米进口配额,不到一个月,一人六百万,到手。

  我是内农大毕业的,包了40亩地,今年或许会扩大,行胜于言。希望在大潮中分一杯羹。

脚注信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9-2022 首页_门徒娱乐_平台注册登录首页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