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_门徒娱乐_平台注册登录首页
首页_门徒娱乐_平台注册登录首页
全站搜索
新闻详情
农产品是如何靠天吃饭的?万字长文总结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24-01-06 19:31    文字:【】【】【
摘要: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冷暖交替变化的异常表现,继而影响到世界各地的大气环流,是给全球带来极端气候的主因,它们的出现往往伴随各种灾害天气,对农产品市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冷暖交替变化的异常表现,继而影响到世界各地的大气环流,是给全球带来极端气候的主因,它们的出现往往伴随各种灾害天气,对农产品市场影响尤甚。

  厄尔尼诺/拉尼娜气候对不同品种的影响不同,其强度、发生的时期等对市场的影响也存在差异。此外,天气因素对市场的影响还需要结合自身供需结构和宏观面因素,三者达到共振,则波动性最大,否则,影响力会受到消减。

  国际气象机构最新发布,气象模型显示目前的拉尼娜事件可能趋于结束。NOAA指出,3-5月消退的可能性已经达到55%。模型指标显示,拉尼娜在北半球春季(3-5月)初期将持续,接下来在春季中期回到中性状态。警惕农产品市场在天气因素影响消退后的回调风险。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冷暖交替变化的异常表现,继而影响到世界各地的大气环流,是给全球带来极端气候的主因,它们的出现往往伴随各种灾害天气,如高温、洪涝、干旱、冷冬等等的发生,对以“靠天吃饭”的农产品市场影响尤甚。

  在正常的海洋及大气情况(ENSO中性)下,赤道太平洋的信风把海洋表面的暖水从东向西推往印尼方向,暖海水在印尼以东海域积聚并使空气上升,部分气团在高空向东移动,然后在南美洲附近上空向下沉,形成一个回馈循环,被称为沃克环流。由于太平洋西侧水温高,对流旺盛,一般呈现出多雨、湿润的气候;而太平洋中、东侧则因水温低,盛行下沉气流,降水较少,多呈现晴朗、干燥的气候。

  赤道太平洋的信风较正常弱,甚至变成西风时,海洋西面的暖水向东退,使赤道太平洋中部及东部的表面温度较正常高。赤道太平洋上的对流活动往东移,进而令沃克环流发生改变。它使原属冷水域的太平洋东部水域变成暖水域,结果引起海啸和暴风骤雨,造成一些地区干旱,另一些地区又降雨过多的异常气候现象。

  与厄尔尼诺相反,赤道太平洋的信风较正常强,海洋表面的暖水被进一步推向西面,则赤道太平洋中部及东部的表面温度较正常低、冷水区较正常偏大,对流活动的位置及沃克环流亦随之改变。它使太平洋东部水温下降,出现干旱,与此相反的是西部水温上升,降水量比正常年份明显偏多。

  厄尔尼诺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的增暖、信风的减弱相联系,而拉尼娜却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度变冷、信风的增强相关联。拉尼娜总是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是一种厄尔尼诺年之后的矫正过渡现象。通常来说,厄尔尼诺每数年(周期不规则,约2-7年,平均每4年一次)重现一次,一般在3-6月开始形成,通常持续9-12个月左右,在当年12月-次年4月达到强度高点,在次年5-7月开始减弱;拉尼娜出现的频率较厄尔尼诺低,但持续的时间通常较长,在1-3年左右。

  厄尔尼诺发生年(西旱东涝):太平洋西侧— 干燥少雨,旱灾;中东侧— 洪涝灾害。一般会导致东南亚、澳大利亚、印度高温干旱;巴西北部少雨、中南部降雨过多;美国内陆地区降雨增多(在北半球夏季期间,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关的气温及降水影响在整个美国本土很小,秋季末到冬季将会增大),并减少墨西哥湾6-11月期间飓风出现几率。

  中国方面,厄尔尼诺发生在距离中国较远的东太平洋,并不对中国气候产生强烈的直接影响,但厄尔尼诺仍能通过季风环流对中国施加间接影响。厄尔尼诺对位于赤道附近的东南亚、南北美等国带来的危害显而易见,相比之下,中国受其影响要小得多。厄尔尼诺气候通常会令中国北方少雨、南部多雨(北旱南涝,易出现暖冬)、台风偏少。

  厄尔尼诺发生一般会令中国的冬季风也就相应变弱,冷空气更偏北,冷锋过境减少,出现暖冬、少雨天气。然后是夏季,由于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增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势力减弱(由于西太平洋副高对厄尔尼诺的响应要落后几个月,因此往往厄尔尼诺发生第二年的影响会更显著一些),造成夏季风势力变弱,北上速度变缓,季风雨带偏南,南方入梅偏晚,梅雨期降雨偏强,长江流域和江南地区极易发生洪涝灾害,如1998年的长江流域特大洪涝灾害。而北方黄河及华北一带(尤其河套地区)将因夏季风迟迟不能到达而干旱少雨。此外,东北会有低温的事件,冷夏出现的可能性增加,秋冬低温冷害的可能性较大。由于冷水区热量不足,热带风暴形成的机会减少,登陆中国大陆的台风也比正常年份偏少。

  东南亚高温干旱,澳大利亚东部、印度南部、南美洲西部北部、西非和中非东部往往呈现高温趋势;加拿大东北部、印度西北部、美国西南部、中国东部等往往出现低温多雨趋势。

  东南亚高温,印度高温干旱,欧洲西北部、南美北部高温干旱;南美西南部多雨,美国西部低温多雨、东北部低温,中国东北、东南偏东低温。

  东南亚高温干旱,印度高温干旱;澳大利亚东北部低温、东南部干旱少雨;南美洲西北部高温偏旱、南美南部潮湿多雨、巴西北部高温;美国西南部多雨、中部低温,加拿大东部低温;中国北方低温少雨。

  东南亚高温偏旱,印度高温;澳大利亚北部高温偏旱、西部干旱少雨;非洲西南部高温、南非高温干旱;加拿大西部、东南部高温,美国南部低温多雨;南美北部高温偏旱;中国西北及东部潮湿多雨。

  拉尼娜发生年,(西涝东旱):太平洋西侧— 湿润,洪涝灾害;中东侧— 干旱,旱灾。

  一般会使得美国西南部和南美洲西岸变得异常干燥;使得澳大利亚以及印尼、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等东南亚地区有异常多的降水量,甚至发生洪涝。

  中国方面,拉尼娜发生年,与厄尔尼诺相反,中国气压场加强,则易出现南旱北涝、冷冬热夏、台风发生的频率也会提升。

  在拉尼娜发生年的冬春季节,中国冬季偏北气流盛行,寒潮、大风频繁出现,黄渤海冰情偏重,扬沙、沙尘的频率也比正常年份偏高,气候干冷,易形成春旱。夏季季风加强,北上加快,从而形成中国降水分布北多南少型,华北汛期降水量容易偏多,气温分布则为冷冬热夏型。拉尼娜的发生对中国东北夏季气温有影响,在拉尼娜发生年,沈阳、长春和哈尔滨夏季气温为偏高,东北是我国主要产粮地之一,气温变化对那里的粮食产量有一定影响。西太平洋(包括南海)活动的台风和影响中国的台风都比较多。

  印度南部、马来西亚、南美西部往往出现低温;巴西北部、澳大利亚中部和西南部可能出现多雨天气。

  菲律宾南部-印度南部低温;澳大利亚东北部高温;加拿大西南部低温、东南部高温,美国中部高温干旱少雨;南美洲西部南部温度偏低。

  东南亚、印度南部温度偏低;澳大利亚东部多雨、东北部温度偏高;美国中东部高温,加利福利亚-加勒比海-南美西海岸可能出现气温偏低,巴西南部、阿根廷东部部干旱少雨;中国北方高温、西北少雨。

  东南亚低温潮湿多雨、印度南部低温;南非低温潮湿;澳大利亚东北部低温潮湿;加拿大西部低温,美国西北部潮湿、南部高温干旱;南美洲西北部低温潮湿;中国中部及东南部低温。

  美国、巴西和阿根廷是全球三大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三国总产量和总贸易量占到全球80%以上,其生产供应情况对全球豆类油脂市场影响巨大,因此每年这三个主产国的天气变化,尤其在大豆种植生长期,都会对市场行情带来较大的波动。而由于中国对进口大豆的依赖度已攀升至85%的水平,因此国际市场大豆行情的变化主导着国内粕类油脂市场的走势。

  根据大豆的生长特性,水分和温度是影响大豆产量的主要因素。温度方面,大豆是喜温作物,各生长发育阶段对温度都有不同的要求,温度过低一方面可能导致大豆长势不佳,株矮叶小,进而影响结荚数量和单产;另一方面,可能导致大豆延迟成熟,增加遭遇早霜的概率。中美大豆一般9月末开始收获,若成熟、收获延迟,霜冻天气可能影响到晚熟大豆产量,霜冻天气也是市场重要关注的天气炒作题材。

  水分方面,是影响大豆单产和产量最为关键的影响因素。降水主要会引起旱灾和洪灾,而干旱则是大豆最常见的灾害性天气,对市场影响也是最大,干旱持续的时间长短和强度大小决定大豆减产幅度。大豆各生长期耗水量不同,种植期(播种出苗期)是决定种植面积的时期,对水分的需求适中,土壤过湿/干旱、天气阴冷多雨等都影响大豆种植进度、出苗和种植面积预期;而在开花至鼓粒期,该阶段是决定大豆单产的关键时期,对水分最为敏感,是需水最多的时期。若该阶段遭遇干旱缺水,则结荚率降低,瘪粒、瘪荚增多,粒重下降,大豆单产将受到严重影响;收获期基本属于产量的落实兑现期,天气影响相对较小,但仍需警惕早霜。

  实际上,大豆自进入生长周期后,种植带天气对市场的影响力便开始了,从种植期到开花鼓粒期,为整个产量的形成期——从定面积到定单产,市场对天气变化的关注度和敏感度持续增强,尤其是美国大豆。美国CBOT大豆市场是国际大豆的定价中心,美国本土的大豆生产情况是CBOT大豆期价波动的主导因素。基于大豆这一特性,从5-6月份美豆种植开始,美豆天气题材的炒作往往就拉开序幕,到7-8月份的关键生长期,天气题材炒作达到高点,这期间不管天气是否有实质性的影响,一般都会给出一定的天气升水,若遇到灾害性天气或者灾害性天气预期,则升水幅度更大。进入8月后随着产量的逐步确定,天气炒作降温、投机基金获利了结、美豆上市则可能带来价格的下跌。对于美豆种植生长期里天气对作物的影响情况有一系列指标可以跟踪关注,4月底至6月中旬的种植进度指标、5月中旬至6月下旬的出苗率指标、6月上中旬至10月中旬的优良率指标、7月中旬至9月上旬的结荚率指标等,这些指标较往年同期的偏离情况也给了基金炒作天气的依据,增加了市场对天气因素的关注度。

  而随着南美大豆产量和出口的逐年增长,其对国际市场的影响力也在增强,市场对巴西及阿根廷天气的关注度也在加大。南美大豆的种植期到开花鼓粒期对应的时间集中在11、12月-3月份,因此南美天气的炒作一般从11、12月份开始,在3月巴西大豆开始大量上市时达到高点后回落。

  大豆天气炒作期具体持续的时间和力度不能一概而论,气象模型带来的灾害天气预期强弱、不同生长阶段影响、甚至不同国家的影响均将有所不同,对产量的损害还需要分时、分地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评估,进而来把握天气题材的持续时间和力度。

  美豆的主产区位于美国中西部地区,比较接近太平洋,受厄尔尼诺/拉尼娜气候影响的程度较大。不过,美国灌溉技术较好以及转基因种子抗灾害能力的提升,令灾害天气对美豆实际产量的影响也在逐渐减弱。

  厄尔尼诺气候下,一般5-6月份,会给美国西部带来低温多雨天气,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美豆种植进度,若厄尔尼诺强度较大,则一般可能出现洪涝灾害,进而对大豆种植和生长带来不利影响,甚至导致减产;而6-8月份的关键生长期,厄尔尼诺气候下美国多雨的天气将有利于美豆生长和单产的提升。从历史情况来看,厄尔尼诺气候下美豆单产和产量往往同比有所增加。

  拉尼娜气候下,往往会给美豆主产区带来更多干旱的天气,尤其6-8月份的关键生长期,美国中西部可能会出现高温干旱少雨的天气,这对美豆生长及单产影响较大。从历史情况来看,拉尼娜气候往往会导致美豆单产和产量同比下滑,为市场提供较大的天气炒作机会,不过影响程度和拉尼娜的强度有较大关系,在2016年拉尼娜强度较弱的情况下,单产和产量并未受到明显的影响。

  巴西和阿根廷大豆产量分别占全球的32%和17%左右,巴西大豆主要种植区在巴西中西部及南部,其中中西部种植面积占全国45%左右,南部种植面积约占全国38%;阿根廷大豆主产区主要集中在东北部的布宜诺斯艾利斯、科尔多瓦省、圣菲省三个省(产量占全国90%左右),次主产区也包含了北部的圣地亚哥-德尔埃斯特罗省。相比之下,由于阿根廷大豆种植水平及水利基础设施稍落后,对天气依赖性较强,若遇到灾害性天气,产量受到影响也相对较大。

  厄尔尼诺气候下,由于巴西和阿根廷两国地理位置与大西洋接近,直接遭受厄尔尼诺影响程度不大,厄尔尼诺通常会给巴西和阿根廷大豆主产区带来偏多降雨,而湿润天气一般有利于大豆生长,相对温和的厄尔尼诺或能帮助南美大豆创造出好的生长环境,但若遭遇极强厄尔尼诺令大豆生长期遭遇过多降雨,也还是会对产量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从历史数据来看,大部分厄尔尼诺是有利于南美大豆增产的。

  拉尼娜气候下,巴西中南部地区以及阿根廷往往会出现干旱,不利于大豆生长。从3个主产国的单产及产量统计数据来看,三国大豆受拉尼娜影响明显大于厄尔尼诺,其中阿根廷大豆单产/产量受影响程度最深,减产最为明显。一般情况下,在大豆种植、开花及灌浆期,只要有一个时期的降雨量减少幅度超过正常水平的10%,大豆单产就将遭受损害。南美大豆播种期在11-12月,开花期在1月-3月,灌浆鼓粒期集中在2-3月,如果年内发生拉尼娜并持续到第二年春季,第二年年初降水量将减少(大多拉尼娜情况如此),则易造成南美大豆尤其是阿根廷大豆的减产,如2011年拉尼娜曾造成南美大豆出现明显的减产。但若拉尼娜出现程度较弱,如2016年秋冬季节,则南美大豆单产及产量可能不会受到太大影响。

  中国大豆产量占全球大豆产量4%左右,为全球第四大主产国,是非转基因大豆主要生产国,国内大豆种植分为春大豆和夏大豆,春大豆主要集中在东北三省及内蒙古东北部,东北平原大豆产量占全国一半左右,其中黑龙江大豆产量占到全国总产四成左右;夏大豆集中在长江流域,河南、河北、山东省。由于国产大豆已基本不作为压榨原料使用,而主要用于豆制品深加工行业的原材料,相对于国际转基因大豆市场,国产大豆市场相对封闭,价格除受产需基本面影响外,政策面因素也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中国由于距离厄尔尼诺/拉尼娜发生地东太平洋-赤道较远,主要受其间接影响,影响程度响度较小,且存在一定的滞后期,一般在次年影响更为显著。国产大豆(东北大豆)生长期与同处北半球的美豆接近,厄尔尼诺气候年里,夏季华北易发生高温干旱,国产大豆主产区东北则可能出现冷夏(并不绝对出现);而拉尼娜气候年里,华北汛期易出现偏多的降雨,东北则易出现夏季高温的天气,甚至会有干旱的影响,如2008年东北干旱。总体来看,厄尔尼诺气候条件下一般对国产大豆产量影响不大,而拉尼娜带来影响则相对更大些,如07/08年度。

  根据下图所示历史情况看,拉尼娜气候年度,CBOT大豆市场波动更为剧烈,更易引发上涨行情。95年以来的5次拉尼娜气候中(2010-2011和2011-2012可合并视为一次),有四次出现上涨,其中07/08、10/11-11/12叠加宏观面因素的影响,上涨尤为剧烈,而98-00年的拉尼娜气候下市场表现震荡为主。而相比之下,厄尔尼诺气候年度里,市场表现相对理性得多,波动幅度往往不及拉尼娜市场。

  由于压榨进口依赖较高,CBOT大豆价格的波动对国内豆粕价格有着直接的影响,其次是油脂,由于连大豆1(国产非转基因大豆)有着自己独立的基本面环境,其走势受美盘影响相对较小。1999-2008年,内外大豆价格相关性高达96%;自2008年中国大豆临储政策实施起,国内外大豆价格相关性逐步走弱,2008-2014年内外价格相关性在85%;尽管2014年大豆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市场化进程加快,但由于用途不一样,内外大豆—转基因和非转基因品种逐渐沦为两个相对独立的品种,2014-2018.2年两者价格的相关性已降至52.7%,近3年的相关性降至20.4%,近1年甚至在-18.8%。尽管连大豆一不可避免还是会受到CBOT大豆影响,但其自身的供需面及政策面对价格影响目前已占据主导,未来气候引发价格的波动将加大。

  作为世界上生产量、消费量和国际贸易量最大的植物油品种,棕榈油的生产和出口都比较集中,主要生产国在东南亚地区,其中马来西亚和印尼总产量目前占到全球总产的85%。印尼产量于2006年超过马来西亚,成为全球最大的棕榈油生产国,占全球产量55%;马来西亚位居其次,产量占全球30%。印尼和马来西亚不但是主产国,也是主要的出口国,两者每年的棕榈油出口量占世界90%以上,其中马来西亚是第一大出口国,占据全球棕榈油出口量的46%。

  马来西亚棕榈油主要产区为西马、沙巴和沙捞越,西马种植面积占马来西亚总种植面积的52%,沙巴州占29%,沙捞越占19%;印尼主产区在苏门答腊岛,种植面积和产量占到全国的80%。

  棕榈油是油棕树上的棕榈果压榨而成,果肉和果仁分别产出棕榈油和棕榈仁油。油棕树是世界上产油率最高的植物,产油率约达20%左右,为热带木本油料作物。一般在移栽前需要16-18个月的育苗期,移栽种植园后,一般在3~4 年后开始结果,7-14年后进入产量高峰,15-18年后产量逐渐衰退,之后老化淘汰。故油棕树经济树龄一般在20-25年,产量会因树龄情况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油棕树喜高温多雨、充足阳光和湿润肥厚的沙壤土,气候的偏多/少雨、气温的异常高低都会对其产量造成影响,平均温度在24-29℃之间、年降雨量2000-3000mm,分布均匀,每天日照5小时以上最为适宜。油棕树为一年四季开花结果、花果并存的多年生植物,棕榈果会在每月分批成熟,常年都有收成,成熟数量的多少取决于几个月前开花结果期的降雨和气温。

  降水量是影响棕榈油产量最主要的天气因素,一般要求年降雨量维持在1500-2000mm以上,当月降雨量为200-350mm时,棕榈油月度产量相对较高,干旱则会造成棕榈油的减产。降水对棕榈种植园产出的影响有大约8个月左右滞后期。按照季节性生产规律,棕榈油产量从3月份开始产量持续回升,直至10月达到全年峰值,到次年2月,产量逐月减少,因为11月-次年2月是马来群岛的雨季(有时到3-4月份),多雨天气不利棕榈果成熟采收,从而影响棕榈油产量和出油水平;但这段多雨时期为马来地区油棕作物储水生长的关键时期,其降水量的多少对后续增产期间棕榈的产量和质量等具有较为显著的影响。

  由于东南亚地区处于赤道附近的低纬度地区,厄尔尼诺/拉尼娜的发生对该地区影响会更大更直接,对棕榈油的产量影响显著,厄尔尼诺/拉尼娜的强度和持续时间、主产国树龄的结构等因素决定着产量的状况。厄尔尼诺发生年,一般会造成东南亚高温干旱,进而导致棕榈油产量/单产增速放缓甚至减少,如1998年和2016年的极强厄尔尼诺气候下,马来西亚和印尼均出现大幅减产,全球棕榈油产量在这两年分别减少了4%和5%。近十多年以来,印尼不断扩种,种植面积增速一直维持在5%以上,健康的树龄结构也帮助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不利气候条件对产量带来的冲击。厄尔尼诺发生年,一般会给棕榈油价格带来不同程度的上涨。

  而拉尼娜发生年,则一般会带给东南亚地区较多的降水,通常更有利于棕榈树的生长和棕榈油的生产,进而导致棕榈油产量/单产增速加快或者下滑放缓,但极强拉尼娜气候下的过量降水可能造成低洼地带出现洪涝灾害,这会影响棕榈授粉结实和棕榈果采收运输作业。从历史情况看,拉尼娜发生年基本都是增产的,如1999-2001年和2008年,全球棕榈油产量分别增加将近13%和10%,拉尼娜气候下棕榈油强劲的生产形势对价格带来了下行压力。

  全球油菜籽生产相对集中,欧盟、加拿大、中国、印度、澳大利亚是油菜籽主要生产国(地区),五者产量合计占到全球90%以上,排序为:欧盟(占全球产量29%)加拿大(28%)中国(19%)印度(10%)澳大利亚(6%)。其中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两国是最主要的菜籽生产国和出口国,加拿大稳居全球菜油(77.44%)和菜粕(70%)出口第一;澳大利亚生产的菜籽则主要供出口,该国国内压榨量较少,菜籽粕产量和出口量都很低,且主要出口地集中在欧盟。因此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是对国际菜籽及其产品市场供应影响最大的国家。

  中国方面,国内油菜种植面积连年萎缩,总产量也持续下降,对进口菜籽的需求逐年增加(国产菜粕的缺口主要通过进口菜籽国内压榨来弥补供应,直接进口菜粕量相对很有限),目前进口菜籽量已占到国内供应的半壁江山,略超过国产菜籽量,其中90%以上来自加拿大。

  加拿大:位于西加拿大的草原三省为油菜籽主产区,产量合计占全国的99%,其中萨斯喀温彻省(占55%)阿尔伯塔(占30%)曼尼托巴(14%)。

  澳大利亚:主产区集中在沿海少部分区域,其中产量西澳州WA(47%)新南威尔士州NSW(20%) VIC维多利亚州(19%)SA南澳洲(14%)。

  中国:国内油菜籽可分为秋冬播油菜籽(夏季收获)和春播油菜籽(秋季收获),其中秋冬播油菜籽面积和产量占全国的比重在92%-93%,主要集中在两个地区:一是长江流域油菜籽主产区,包括江苏、浙江、安徽、湖北、江西、湖南、重庆等省,常年种植面积和产量占全国比重的50%-60%。其中湖北省是我国最大油菜籽生产省,连续15 年位居全国第一。二是西南油菜籽主产区,常年种植面积和产量占全国的20%-30%,包括四川、贵州、云南,最近几年四川已成为我国第二大油菜籽生产省。

  油菜为越冬农作物,喜冷凉,耐寒能力较强,不同的品种抗寒力也不同,在平均气温下限为10℃、最冷月平均气温下限为-5℃的冬季,长江中下游及西南地区的冬油菜仍可安全越冬;冬季平均气温为0~10℃,最暖日均气温在20℃以下的寒冷地区可种春油菜,春油菜品种对低温要求不十分严格,既能秋播夏收,也能春夏播种、夏秋收获。

  水分需求方面,油菜生育期长,营养体大,结果器官数目多,因而需水较多,苗期耗水量占一生总耗水量的30%以上,蕾薹期花期耗水量占40%-50%,花期是油菜一生中对水分最敏感的时期,结角成熟期耗水量有所下降,占30%左右。生长期若出现干旱,则对于油菜产量影响较大,尤其花期。但油菜生长需要日照时间较长,若生长期出现长时间的阴雨寡照天气,也会影响到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形成。其中在结角成熟期若遭遇持续阴雨天气令土壤过湿的话,可能导致油菜贪青、徒长、倒伏,也会影响灌浆,并可能令油菜菌核病更快地发生发展,进而影响油菜生长以及后期产量和菜籽质量。而在收获整晒期,则需要干燥天气,持续降雨会造成收获、晾晒困难,品质下降。

  温度方面,油菜苗期抗寒能力相对较强,但油菜越冬冻害冷害仍是黄淮和长江中下游冬油菜的主要灾害。当气温降至-3℃时,油菜就会遭受冻害,-8~-7℃受害较重,冬性强的品种能抗-10℃以下的低温。而到蕾薹期抗寒力明显减弱,遇到0℃以下低温则易受冻,气温稳定在5℃以上时现蕾,而后抽薹,若此期间遭遇倒春寒,对作物将带来极大的危害;花期若过暖,气温达到25℃以上,则可能使得开花时间提前,结实不良,角粒数减少,且易脱落。结角成熟期适宜温度在15-20℃,若遇高温,则容易逼熟,灌浆时间短,千粒重低,进而损及产量。

  通常情况下,中国冬油菜9月播种,次年5-6月收获;加拿大的油菜在5月开始视情况播种,6月以后进入开花期,8、9月左右成熟收获;南半球澳大利亚的油菜在该国的秋季播种,也就是5月,初夏收获,也就是11月。不同生长时期的水分、温度都会影响产量的形成。

  加拿大:地处于高纬度地区,厄尔尼诺/拉尼娜通过大气环流的作用来对该国施加间接性的影响。厄尔尼诺对加拿大气候最大的影响是造成冬季的高温干旱天气,但由于加拿大油菜籽生长与收获主要集中在5月—9月之间,因此厄尔尼诺气候对加拿大油菜生长及产量的形成影响并不大。相对之下,拉尼娜气候对加拿大油菜生长影响更大,拉尼娜通常会导致加拿大西南部油菜关键生长期6-8月份出现低温,进而可能损及产量。随着科学技术地不断进步,天气因素对于油菜籽作物单产的影响力正在不断减弱,强度温和和偏弱的拉尼娜气候下,加拿大油菜籽产量受到的影响有限。

  澳大利亚:厄尔尼诺一般会造成澳大利亚东部东南部高温干旱,进而损及菜籽产量;拉尼娜则可能令西南部带来较多的降水,这可能也不利于菜籽产量的形成。

  中国:厄尔尼诺气候将令长江中下游梅雨期降雨偏多,持续阴雨天气也不利于油菜生长和产量形成;拉尼娜气候则一般会带来冷冬,甚至带来较严重的“倒春寒”,进而对菜籽产量带来不利影响。

  对于欧盟、印度,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分别带来的干旱和过量降雨都可能损及产,因此总的来看,强-极强的拉尼娜气候和厄尔尼诺气候对大部分主产国油菜的生长和产量的形成一般都会带来影响,影响的程度视强度和持续时间而定。

  对于菜籽系品种的行情方面,由于菜籽、菜粕、菜油体量较小,菜粕趋势上跟随豆粕走势,菜油也基本跟随其他两大油脂走势,自身供需对菜籽系品种价格的影响被削弱。不过,极端气候带来的威胁可能令其出现阶段性的独立行情,令菜粕-豆粕、菜油-豆油、菜油-棕榈油之间的价差波动加大,进而带来品种间套利的机会

  中国为全球玉米生产和消费大国,种植面积和产量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国内玉米对外依赖度较低,自给率达95%以上,受国际市场价格影响不大。中国玉米生产区域分布较广,其中北方春播玉米区,以东北三省、内蒙古和宁夏为主,总产占全国超过40%;黄淮夏播玉米区,以山东和河南为主,总产量占全国超过30%。

  春玉米播种期相对早些,在4-5月份,夏玉米播种期在5-6月份,生长期80-140天,为喜温喜湿作物。其中从拔节期到灌浆期是关系作物单产和品质的重要时期,对温度和水分要求严格。从拔节期开始水分需求增加,抽穗至灌浆需水分最大,拔节到灌浆期玉米耗水量占全生育期总耗水量的40%-50%,耗水量为150-200mm,一般降水量较充沛越有利于单产提高。此外,生长期内对气温的要求也较高,既要防范低温冷害也要警惕高温热害,尤其在玉米重要的授粉阶段,开花期气温高于32℃不利于授粉,会导致结实率下降,最高气温38~39℃造成高温热害,其时间越长受害越重,恢复越困难。7-8月授粉期若有异常高温或者低温,都将影响到单产和品质。玉米生长期中尤其需要注意6-7月的降水和7-8月的温度。

  厄尔尼诺一般造成北方黄河及华北一带夏季出现干旱少雨,东北影响不大,华北夏玉米产量和单产受到威胁相对较大,如1997年、2002年,但在次年却没有对玉米产量带来威胁,单产和产量反而会得到较大程度的恢复;而拉尼娜发生年,华北汛期降雨容易偏多,但东北夏季气温通常偏高,可能春夏连旱,进而可能对东北春玉米的生长带来影响,如1999-2001年、2007年。就全国玉米整体产量而言,极强的厄尔尼诺和极强的拉尼娜都将造成全国玉米产量较大幅度的下滑,如1997年和2000年。而强度不大的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对国内玉米的产量影响并不大,且近年来这种抗灾害性还有所加强,如15/16年度的极强厄尔尼诺气候下全国玉米产量也仅减少2.3%。

  由于国内玉米对外依存度较低,且国内玉米作为主要粮食作物,为保障粮食安全,国家政策面调控干预较多,玉米价格主要受到政策面主导,市场相对封闭,受国际价格影响不大。再加上,一般情况下,厄尔尼诺/拉尼娜对全国产量整体影响并不大,因此历史上市场价格对天气敏感度不大。2008-2014年国内玉米价格在临储收储政策的主导下呈现逐年走高的趋势;2015年由于天量库存及丰产,供需失衡严重,国家下调产区玉米临储价格,致使玉米价格出现断崖式下跌行情;2016年起,临储政策取消,开始实施市场化收购+补贴新政策,同时加大企业收购补贴力度,鼓励多元市场主体入市收购,玉米价格市场化程度增强,价格继续下滑;但2017年国产玉米在深加工补贴政策加大、调结构(种植面积调减)、去库存的大势之下,玉米行情出现回暖。

  尽管作为主粮,再加上临储库存庞大,去库存、调结构背景下,玉米市场受政策面干预仍将较大,政策对价格影响仍不可忽视。但在市场化加强的情况下,供需基本面因素对价格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提高,市场对天气的敏感度也将增加。较强的厄尔尼诺/拉尼娜气候下,天气因素对行情推波助澜的作用将增强,有助于价格波动率的扩大。

  甘蔗和甜菜是食糖的主要原料作物,其中甘蔗糖产量占目前全球食糖的80%,作为热带和亚热带作物的甘蔗,分布主要在北纬33°至南纬30°之间,其中以南北纬25°之间种植面积比较集中,主要产地为中南美洲的巴西(种植面积最大),亚洲的印度(其次)、中国南部(第三)、泰国、巴基斯坦,以及澳大利亚等;甜菜糖产量占全球食糖的20%,甜菜耐寒性较强,种植区主要集中于北半球的欧洲、俄罗斯等高纬度地区,中国北方部分地区也有种植。

  整体而言,巴西是全球食糖最大的主产国和出口国,产量占比达21.5%,出口量占到全球贸易的近一半(占比达48%),对国际糖市的影响力极大;印度是全球第二大主产国,产量占比15%左右,也是全球最大的食糖消费国,既进口又出口,该国产量主要用于自给自足,但若产需过剩或者不足导致出现大量的净出口或者净进口,则会对国际糖市带来较大影响;欧盟、中国分别是第三、四大主产地,泰国虽为第五大主产国(占比6%),但却是全球第二大出口国,出口量占全球贸易量的14%左右,对国际市场行情影响也举足轻重;前三大出口国巴西、泰国、澳大利亚出口量之和占到全球的68%。

  巴西:甘蔗种植分布于东北部及中南部,其中中南部甘蔗和蔗糖产量都占全国90%左右,主要集中在圣保罗地区,压榨生产期为4-12月份,生产高峰7-9月份,进入10月后随着巴西雨季来临,压榨也进入到收尾阶段;东北部产量约占10%,生产期在9-4月份。中南部压榨期尤其是压榨高峰,若遇过量降水则会影响到压榨进度、降低糖分、降低糖厂用甘蔗产糖的意愿,进而影响到生产供应;而若降水过少,干旱则可能影响下年度糖产量。

  泰国:蔗区分布也较为集中——东北部、中部和北部所产甘蔗超过全国甘蔗总产量的95%。最大的甘蔗种植区域是东北部,甘蔗总产量达到43%左右;第二大种植区域是中部,甘蔗总产量达到28%;第三大种植区域是北部,甘蔗总产量达到23%。东北部地区一般在10-11月份种植甘蔗,东中央平原区在11-12月份种植,北部及西中央平原区的灌溉区在12-4月份种植,北部及西中央平原区的雨养种植区在5-6月份种蔗。泰国属于热带季风气候,11月至次年4月受东北季风影响,降水很少,为一年的旱季;4月至11月受西南季候风影响,降水丰富,是泰国全年最主要的降雨期,是雨季。泰国甘蔗从11月底开始压榨,1月初-2月底是为期2个月的压榨高峰期,一般在4月底5月初收榨。

  印度:该国食糖生产有12个邦,最主要的有四大食糖产区,马邦、UP邦、卡邦和TN邦,北方邦地处印度西北部,马邦和卡邦分布在印度中南部地区,TN邦处于印度南部,这四个邦的产糖量占全国的80%以上,其中马邦为头号主产区,产糖量约占全国三分之一,UP邦(北方邦)仅随其次,产量占全国近三成,卡邦和TN邦产量分布占到16%和5%。印度糖厂通常会在10月的第一周开始压榨甘蔗,12月-2月为压榨高峰期,5月份处于压榨收尾阶段。印度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旱季和雨季明显,每年6—9月,盛行西南季风,降水多,为雨季;10月—次年5月,盛行东北季风,干旱少雨,为旱季。印度降水主要集中在雨季,占年降水量的80%左右,雨季一般在7月中旬全面覆盖印度。印度雨季降水量多寡,与食糖产量存在正相关性。

  中国:作为世界食糖第四大生产国、第二大消费国、最大进口国,国内生产的食糖由南方的甘蔗糖和北方的甜菜糖组成,其中甘蔗糖产量占全国90%左右,甜菜糖仅占约10%。甘蔗主产区分布在中国西南部的广西、云南、广东、海南四省,广西为中国最大主产区,其产糖量占全国比重60%左右;云南位居第二,产糖量占比约20%,广东、海南占比分别在8%和2%。而北方甜菜糖主产区主要在新疆和内蒙,目前产量占全国比例各5%左右。甜菜糖一般于9月开榨,次年2月底左右收榨;甘蔗糖一般于10月开榨,12-2月为压榨高峰期,4月底收榨。

  甘蔗作为喜温喜光喜湿性作物,生长期对温度和水分要求较高,不同的生长阶段有不同的需求,而且甘蔗为多年生宿根作物,生产中宿根年限一般为2-3年,长的可达4-5年,因此天气因素不仅会影响到本年度的压榨生产和产量形成,甚至可能会影响到下榨季单产和产量。榨季生产期一般也是种植出苗期,这期间若持续降雨将阻碍压榨进度、降低糖分进而可能损及产量,但也不能过分干旱,否则会影响到下年度甘蔗单产和产量,同时也要警惕霜冻天气。而伸长期是甘蔗生长最旺盛的时期,是决定产量的关键时期,需水量最大,该时期充足的降水是保证甘蔗产量的关键因素,若遇干旱,则对产量影响较大;此外,也要防止台风造成甘蔗倒伏。

  厄尔尼诺气候下,一般会造成巴西北部少雨,中南部降水过多。多雨有利于甘蔗的生长,促进甘蔗单产和产量的增加,但往往会压榨进度、不利于糖分的积累,严重时会引发巴西减产;此外,印度、泰国蔗区灌溉系统也较为薄弱,甘蔗种植生长依赖雨季降水,而厄尔尼诺气候往往会造成这两个主产国雨季降水减少,增加发生干旱的可能,极强厄尔尼诺下干旱会较为严重,进而导致本榨季甘蔗歉收,食糖产量下降,同时也可能影响到下榨季甘蔗种植,造成连续第二年的减产,如15/16榨季和16/17榨季连续两年的大幅下滑。国内方面,厄尔尼诺气候通常会造成中国南方多雨,持续阴雨天气可能对甘蔗作物生长不利,严重时甚至发生洪涝灾害,可能会损及宿根。

  拉尼娜气候下,则易造成巴西中南部出现高温干旱天气,可能损及本榨季甚至下榨季甘蔗及糖的产量,但该国河流众多、水资源丰富,政府也自1975年以来一直注重农村基础设施和灌溉系统的建设和投入,尤其是对出口创汇较大的品种,比如糖,这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作物抵抗灾害的影响。从历史情况看,除了1998-2001发生的极强拉尼娜气候令2000/2001榨季出现14.9%的减产外,其他减产年份的幅度都在6%以内;此外,拉尼娜可能令印度、泰国雨季降水增加,雨量充沛,有利于甘蔗丰产,并促进下榨季种植面积的增加,进而令印度及泰国食糖增产的概率增加。对于中国,拉尼娜气候则往往会给中国南方带来极寒天气,令甘蔗作物面临冻害的威胁,而且也容易造成南方干旱,台风发生频率的提升也可能令甘蔗在生长期和成熟期倒伏,进而令产量面临威胁,引发阶段性天气炒作的概率增加。

  从全球的整体看,厄尔尼诺/拉尼娜气候对印度、泰国食糖生产的影响远大于巴西,厄尔尼诺气候对全球生产的影响大于拉尼娜。

  众所周知,国内外食糖产量及行情存在着明显的周期性,形成原因:1、甘蔗宿根特性(中、泰、印宿根2-3年;巴西宿根4-5年),令作物具有自然的周期性生长规律;2、气候灾害的周期性变化(如:厄尔尼诺/拉尼娜);3、价格对种植面积及产量调节的周期性(蛛网理论)。周期基本为5-7年,即2-3年的增产周期(对应熊市周期)、2-3年的减产周期(对应牛市周期),尽管国内受政策调控的影响会出现阶段性的背离,但在周期大势上基本与国际市场保持一周,只是运行的节奏和幅度上与外盘有所差异,如相对外盘,进/出牛/熊市的略偏早/晚、周期波动幅度小于外盘等。

  历史情况显示,厄尔尼诺气候下,全球处于产不足需、去库存周期中的概率偏大,或者令供应过剩量下滑。在牛市年份厄尔尼诺就是糖价的助推剂,在熊市年份就是糖价的救命稻草,助涨作用在厄尔尼诺年份表现得尤为明显。历史上出现厄尔尼诺的年份全球食糖产量大概率受到相对较大打击,进而往往会推动国内外糖价的上涨。而拉尼娜则相反,该气候条件下,全球处于供应过剩、增库存周期中的概率偏大,或者令供应短缺量减少,除非极强拉尼娜发生,一般会增加国际糖市的压力,进而对国内糖市也形成一定的制约作用,国内天气因素对产量带来不利影响时仍会出现阶段性的炒作行情。

  全球棉花种植区域广泛,在70多个国家都有种植,主要分布在亚、非、美、欧和大洋各州,但生产集中度还是很高的,亚洲和北美洲的棉花种植占到全球80%以上,其中亚洲地区年产量占全球的60%以上。尽管亚洲生产全球超过一半的棉花,但消费占到其产量的80%以上,整体出口比重相对较小,不过,其中印度作为产棉大国和用棉大国,每年有相当一部份产量用作出口;美洲出口比重较大,其中美国棉花的出口在世界上占据着绝对优势;澳大利亚产棉量占全球总量不到3%, 但其生产的棉花多为高等级,且90%以上棉花用于对外出口。

  从各国情况来看,目前中国、印度、美国为世界三大核心产棉区,印度为全球最大主产国,产量约占全球23.5%;中国约占22.7%;美国约占17.5%,巴基斯坦约占6.8%;主要消费国依次为中国(33.2%)、印度(20.3%)、巴基斯坦(8.6%);主要出口国依次为美国(37.9%)、印度(11.0%)、巴西(11.0%);进口国相对分散,主要为中国(13.1%)、巴基斯坦(7.1%)。

  美国:美棉主产区在美国的纬度37度以南的南部大部分地区——“棉花带”,包括东南部棉区、中南部棉区、西南部棉区、西部棉区,分布在17个州,东起大西洋沿岸的北卡罗来纳州,西到太平洋沿岸的加利福利亚洲,目前棉田绝大部分集中在德克萨斯州西部、新墨西哥州、亚利桑那州、加利福利亚州和密西西比河下游三角洲。其中最大的主产区是德克萨斯州,种植面积占美国的比例已过半。美棉3-5月种植,8-11月采摘。

  印度:产棉区按照生产地及其气候条件分为北部、中部和南部3个植棉带,北部棉区主要包括旁遮普邦(2%)、哈里亚纳邦(4%)、拉贾斯坦邦(4%),北部棉区占印度产量的10%;中部棉区包括古吉拉特邦(28%)、马哈拉史特拉邦(22%)、中央邦(5%),中部棉区占印度产量的55%;南部棉区包括特伦甘地邦(18%)、安得拉邦(7%)、卡纳塔克邦(6%),南部产区占印度产量的31%;其他地区产量占比4%。印度有11个邦种植棉花,中部产区和南部产区是印度主要棉花产区。中部棉区和南部棉区,40%植棉耕地可实现灌溉,但60%植棉耕地依靠季风带来的降雨。3个植棉带的播种期与收获期依次为:北部棉带4~5月、10~11月;中部棉带5~6月,11~12月;南部棉带6~7月,12月到次年1月。

  中国:全球第二大主产国,主要分布在三大产棉区,即西北内陆产棉区(主要是新疆,产量占到全国的八成)、黄河流域棉区(河南、河北、山东等地,产量占全国13%左右)、长江流域棉区(湖北、安徽、湖南等地,产量占全国7%)。目前新疆为国内棉花主要生产供应地,主要包括南疆和北疆,该区日照充足,气候干旱雨量稀少属灌溉棉;耕作制度为一年一熟,棉田集中,种植规模,机械化程度较高。

  棉花是喜温耐旱作物,喜光照、忌阴雨涝渍、也怕持续的高温干旱,温度和水分是影响其生长和产量的主要因素。温度方面,20-30℃是生长发育各阶段普遍最适宜的温度范围,降水过多过少、温度过高过低都将影响到棉花产量的形成,不同生长期对温度和水分的需求不同。由于全球棉花的主产国主要集中在北半球,生长收获期接近,7、8、9月是影响产量、质量形成的关键期,极易引发天气炒作。若这段时期,遭遇35℃以上持续的高温、超高温天气则会抑制棉花授粉、降低座果率、造成蕾铃显著脱落;且这段时间也是棉花生长生育期需水最多的阶段(蕾期水分需求开始增加,花铃期需水最多,吐絮期需水减少),若水分过少,会限制棉纤维伸长,干旱严重时,会引起棉铃开裂过早甚至脱落,进而损及产量和质量;但若水分过多,持续阴雨天气会造成烂铃、僵瓣,影响棉花产量和质量。一般情况下,连续下雨3-5天或10-20毫米以上降雨3-5天,田间就会出现大量烂铃。此外,吐絮期若遭遇冷秋年份,则会使棉花贪青迟熟,纤维发育不良等;若遇早霜,则将影响产量和质量。

  棉花的生长要求气温、降水都处于一个相对适中的范围,温度过高过低、过干过湿都会影响到棉花产量和质量。而厄尔尼诺-拉尼娜带来的极端气候(要么高温干旱,要多低温多雨甚至洪涝),对主产国棉花生产一般都有着不利的影响。

  厄尔尼诺发生年,往往会给美棉主产区西南部带来低温多雨;给印度主产区中部南部带来高温干旱,雨季降雨缺乏。而拉尼娜发生年,美国西南部一般会变得异常干燥;印度中南部低温多雨,雨季降雨充沛。对各主产国美国、印度棉花生长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中国最主要的产区新疆地处西北,受厄尔尼诺/拉尼娜影响相对不是很明显。对比历史上主产国单产数据,厄尔尼诺气候对单产的影响:印度>美国>中国;拉尼娜气候对单产的影响:美国>印度>中国。对于全球产量的影响:厄尔尼诺>拉尼娜。

  对于ICE棉花市场,厄尔尼诺/拉尼娜往往都会刺激市场出现阶段性的天气炒作,增加国际市场的波动性。但对于国内市场,由于政策干预较强,行情主要受到政策面(收储、直补、抛储等)的主导,天气因素的影响被削弱。现在国内已经处于去库存后期,收储也已被直补所取代,供需面对行情的主导作用正在加强,内外棉的联动性也在增加,因此,未来天气因素对国内外市场的影响也将加大。

  厄尔尼诺/拉尼娜气候对赤道附近以及东太平洋国家的气候影响相对较大,即对印度、东南亚、南美国家影响较为直接,对热带和亚热带作物生长冲击更大,如棕榈油、糖,由于作物需水量较大,因此厄尔尼诺气候带来的干旱对产量的影响更为明显,尤其对主产国集中度最高的棕榈油。棕榈油、糖上厄尔尼诺利多影响大于拉尼娜,也强于其他农产品,温和拉尼娜年份甚至有利于棕榈油、糖产量的增加,对价格带来下行压力。不过,天气对棕榈油的影响存在8个月左右的滞后期;对糖的影响严重时可能波及下一榨季。

  厄尔尼诺气候影响相对不大,相对温和的厄尔尼诺甚至可能有利于国际大豆的增产;拉尼娜往往带来主产国干旱天气,进而损及产量。拉尼娜气候年度,CBOT大豆市场波动更为剧烈,更易引发上涨行情。相比之下,厄尔尼诺气候年度里,市场表现相对理性得多,波动幅度往往不及拉尼娜市场,CBOT大豆的波动对国内豆粕影响更为直接。

  三大油脂中,由于棕榈油在植物油供应中占比最大、出油效率最高,为油脂市场的主导品种;其次为豆油,菜油由于体量较小,基本跟随其他两大油脂走势为主。

  单纯从天气方面看,不考虑自身库存、政策等,厄尔尼诺气候利多影响:棕榈油>菜油>豆油;拉尼娜气候利多影响:豆油>菜油>棕榈油。因此总体来看,厄尔尼诺气候下,油脂整体在棕榈油的主导下更抗跌,菜棕、豆棕价差易缩小,油粕比价易走高;拉尼娜气候下,油脂整体在棕榈油的主导下表现更弱,油粕比易下滑,油脂中,菜棕、豆棕价差易扩大。

  拉尼娜/厄尔尼诺对国际市场波动性的影响大于国内,国内农产品受政策面的干预使得波动率被削弱,但对进口依赖较高的品种,波动性相对大些。天气对国内农产品波动性影响方面:豆粕>油脂>软商品>玉米。随着国内直补政策的推广、供给侧改革的推进,未来市场受供需面主导将强化,市场对天气因素的敏感度或将加强。

  4、单纯从天气方面看,不考虑自身供需结构(库存)、政策等,天气影响因品种而异

  白糖:利多影响—厄尔尼诺大于拉尼娜,拉尼娜甚至可能对价格带来下行压力;极端气候严重时可能影响到宿根及下榨季的种植,影响可能波及到下榨季。

  厄尔尼诺/拉尼娜气候对不同品种的影响不同,其强度、发生的时期等对市场的影响也存在差异。此外,天气因素对市场的影响还需要结合自身供需结构和宏观面因素,三者达到共振,则波动性最大,否则,影响力会受到消减。

  天气因素影响阶段性走势,供需结构主导中长期行情,宏观发展决定大趋势,单边操作需要结合各方面因素综合考虑。但不管怎样,厄尔尼诺/拉尼娜的发生大概率会增加市场波动风险,期权上可做多波动率。基于厄尔尼诺/拉尼娜气候对不同品种影响强弱不同,可考虑品种套利交易。

  2017年12月澳大利亚气象局确认拉尼娜事件发生,同时认为此次拉尼娜持续时间短且强度低。拉尼娜事件影响下,国内冬季出现了大范围的雨雪天气;美国南部干旱愈演愈烈,而东部却出现大范围降雨,多地甚至出现洪水;阿根廷遭遇30年来最大旱灾;巴西中北部降水偏多;马来西亚的西马来、苏门答腊、加里曼丹区域性强降雨多发……目前极端天气令阿根廷大豆产量受损、威胁美国棉花种植、美小麦的生产和美豆的运输、棕榈油的生产结实也受到不利影响。

  不过,澳大利亚气象局最新发布,所有气象模型显示目前的拉尼娜事件可能趋于结束。指出,4/8的模型显示指标将于3月达到拉尼娜阀值,但所有的模型显示赤道太平洋海面温度(SST)在接下来几个月还将继续变暖,仅1/8模型显示,拉尼娜将持续至5月;所有模型显示,ENSO将在南半球冬季(北半球夏季,6-8月份)处于中性状态。美国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近期发文指出,大多数模型预示了拉尼娜的减退,3-5月消退的可能性已经达到55%。模型指标显示,拉尼娜在北半球春季(3-5月)初期将持续,接下来在春季中期回到中性状态。

  豆类:阿根廷干旱损及产量,天气题材成为主导CBOT大豆及国内豆类价格上涨的源动力,豆粕成为领头羊。目前市场关注阿根廷减产幅度,可能令全球大豆产需平衡转为产需缺口,市场可能进入到去库存周期,再加上18/19年度美豆产量或下滑,市场对供需结构转向的预期增强(基本面“最坏的时期”或正在过去),同时也可能奠定长期偏多趋势的基调。但由于全球大豆库存仍处于高位、新作产量也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价格过高可能刺激扩种,因此豆类单边趋势性上涨料难现,市场或仍将有较多震荡反复。根据季节性,3月份为南美大豆生长关键期,南美天气的炒作一般从11、12月份开始,在3月份达到高峰,随着3月巴西大豆逐步大量上市,价格一般会自高点后回落。且拉尼娜正在减退并趋于结束,USDA3月供需报告或令市场利多出尽,豆类价格在3月中下旬有阶段性回调的风险。

  油脂:对于油脂市场领头羊棕榈油,从季节性上看,马来西亚棕榈油即将进入增产周期,而且拉尼娜带来的大量降水有利于后期产量的形成,且国内外油脂市场整体库存偏高,节后国内需求转淡,油脂市场面临压力,整体仍处于弱势格局。

  玉米:国内玉米处于增需求(深加工企业收购加工补贴)、调结构(种植面积调减)、去库存的大势之下,行情长期趋势偏好,再加上目前正处于阶段性供应偏紧以及玉米质量结构性问题,不利的天气因素将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如这次弱拉尼娜气候带来的雨雪天气影响运输,就引发过天气炒作)。但目前弱拉尼娜对玉米整体供应面并无实质性影响,国储库存还很高,国储若提前抛储将令市场面临回调压力,需警惕政策面消息。

  白糖:随着2016年厄尔尼诺的结束,印度、泰国雨季降雨量恢复,国际糖市就开始进入到增产周期、产需过剩周期、增库存周期,国内也进入到增产周期,此次弱拉尼娜影响不大,内外糖仍处于熊市周期之中。

  棉花:尽管本年度国内市场供应充足,美棉库存消费比处于高位,但随着国储连年抛售,国内已进入去库存后期,市场对来年中国将加大进口、全球供需趋紧的预期较强,市场在震荡中等待牛市的开启。在此背景下,市场对天气因素较为敏感,此次若拉尼娜带来的美棉主产区严重旱情增加了市场对下年度美棉产量的担忧,目前美棉即将进入播种期,主产区的旱情影响备耕,天气题材也为基金的炒作提供助力。但拉尼娜正趋于结束,关注产区行情后期是否缓解,以及对播种进度、种植面积的影响程度。

脚注信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9-2022 首页_门徒娱乐_平台注册登录首页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