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_门徒娱乐_平台注册登录首页
首页_门徒娱乐_平台注册登录首页
全站搜索
新闻详情
中国农业为什么不全面机械化?像美国一样然后就可以省下上亿劳动力人口了?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23-10-25 11:55    文字:【】【】【
摘要:虽然问题提到了美国,我也经常黑美国,但是这个问题我还偏偏就不太想谈美国。 中国农业曾经十分接近全面机械化过,但被人为打断了。打断这一进程的,就是包产到户,从人民公社

  虽然问题提到了美国,我也经常黑美国,但是这个问题我还偏偏就不太想谈美国。

  中国农业曾经十分接近全面机械化过,但被人为打断了。打断这一进程的,就是包产到户,从人民公社重新回归到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模式。

  中国有全面机械化的农业吗?有的。一个就是大众熟知的新疆、东北等地广人稀地区,土地多人少,所以推进全民机械化,用机械取代人力。

  另一个很多人可能没想到,就是华西村为代表的,没有去搞包产到户,维持部分人民公社制度的农村。

  对,地处人口稠密苏南地区的华西村农业不仅是机械化的,而且还在往现代农业发展。华西村是江苏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联盟的发起者,早在十年前,华西村的现代农业园区就已经建立,接待了大量游客。我也去参观过,一句话形容的话就是建设在玻璃房中的农业工厂,各种农作物在各自的玻璃房中通过精细化的温控、光照控制、自动浇灌、自动施肥生长,要比机械化农业更高一级。

  当然,本回答不是为了吹捧华西村,毕竟这在知乎是个争议性话题。提这茬只是想说,在没有包产到户的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期间建设起来的机械化农业还在蓬勃发展,并且朝着下一个更高的方向发展。

  那为什么包产到户之后,中国农业机械化进程就迅速被打断了呢?答案很简单,因为一家一户的农民,所拥有的土地有限,用不上大型化的机械工具。少量留存下来的机械,如谷物脱壳机,拖拉机,在农村地区都是农忙时节,拥有这个机械的人家,跟农户谈好价钱后,出租给农户的。而这种机械化形成不了规模,自然也就长期维持在一个比较低级的水平。

  当然,肯定有人会讲人民公社化打击了农民生产积极性,造成人为饥荒。还有人拿小岗村的例子,说明是因为人民公社化搞得不好,人都要饿死了,才改成包产到户的。更有人会因为“小岗精神”,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给任何说包产到户坏话的人,扣一顶否定改革开放的帽子。

  这里我只能说,中国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国家,各个地区发展水平、地形环境、土地政策等都有不同,在改革开放初期那个时间点,对于小岗村,包产到户可能是最好的政策,但对于已经开启农村工业化的苏南地区,还有地广人稀的其他农业地区,包产到户实际上是负面的。

  这里又会牵扯到另一个问题,包产到户后中国再也没有发生大规模饥荒,到底是包产到户的功劳,还是大规模使用化肥的功劳。这又是一个争议性话题,这里答主也没精力去分析,就按下不表吧。

  总之,中国曾经是有能力实现农业全面机械化的,一度很接近达到这一目标,但最终被人为打断了。而且我个人人为,除了少数实在不适合搞机械化的地区,如山区梯田,中国大部分地区是适合搞机械化农业的,这跟是不是地广人稀没关系。

  就比如华西村,是人口稠密的农村,如果搞包产到户,户均分田甚至分不到一亩,你觉得就算饿不死但能致富吗?通过搞农村工业化吸纳大量过剩农业人口,剩下的人通过机械化种全村土地,实现了工农业两开花。

  只可惜历史的进程一旦被打断,就无法再恢复。中国现在要搞农业机械化,需要人口结构的质变,到下一代人了。

  我发现竟然还有一大堆人没看懂我回答讲的什么。为什么我们要搞机械化农业,因为机械化农业生产效率高,只需要很少的农业人口就能维持14亿人的粮食需求。所以我们要往机械化发展,没有人反对吧?评论区还有很多人反对,认为中国国情就只适合搞家庭单位的精耕细作农业,那我也就没啥好说的了。

  其次,即便人民公社化的进程被打断,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农业机械化发生倒退,机械化进程就不发展了吗?实际上还是发展的。评论区有山东的网友已经说了,八九十年代几乎没有机械化,到现在又恢复了一定程度机械化农业,甚至比人民公社时期水平还要高,但相比农业发达的美国还是有很大差距。

  为什么人民公社化的进程被打断,农村还继续机械化了呢?原因就是种田的人变少了。人去哪里了呢?答案是去了城市。从最早的农民工,到现在进城买房的农二代、农三代群体,中国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他们去城市当然不是种田的,而是去参与工业化进程的。也就是说,中国大多数农民的最终宿命还是去当了工人、去从事城镇化相配套的服务行业。

  那农村种田的少了,很多农村的土地也开始出租给农业公司,让专业的企业打理。我外婆家的地现在就是租给别人耕种的。

  这条脉络简单梳理下,就是: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产出低-种田无法致富-农业人口流入城市从事工商业-农业人口转变成城镇人口-小农经济无法维持-农田集中打理-农业机械化。

  这条脉络确实不错,但也产生极大问题,比如知乎老生常谈的房价高,年轻人买不起房的问题。其实现在城市原住民基本都有房,比如我家就不止一套房,我去相亲,本地城里的相亲女基本都是一套房起步,对于我们来说房子甚至有点太多,而不是没有房。

  所以年轻人买不起房,拆解一下,就是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从小城市转移到大城市的人,买不起房。农民在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过程中,又一次被剥削,承担了高额房价。我这种城市有房阶级是得利阶级,靠着继承父母辈的房产,资产不断升值,即便现在房价涨不动了,甚至跌了,我们也是既得利益者。而我们的既得利益很大部分靠的就是剥削农村转移到城市的人,他们对城市房产的需求推高了我们的资产。

  那如果有平行时空,会不会存在第二条路呢?比如华西村道路。知道吗,改革开放40年时间,华西村很多外村婚嫁入赘过来,成为华西村新村民的,极少有放弃华西村村民身份,去外面的。华西村农村工业化搞得很不错,既为本村造富,吸纳了大量本村剩余农业人口就业,又通过企业发展,吸纳大量外来打工人口,实现本村城镇化。

  从从事农业变成从事工商业,这毫无疑问是一种进步,华西村保留部分人民公社制度,让本村人在家门口实现农民向工人的转变,不用去城市内卷,不用去承受城市剪刀差,负担高额房价,这在2022年这个时间点无疑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当然,华西村存在很多问题,我也不倾向于去吹捧华西村,比如,华西村的产业升级就趋于停滞,相比江阴现在红红火火的其他明星企业,华西村无疑是落寞了,暂时也看不到突破口。不过这是企业经营的问题,说农村搞工业无法跟城市竞争的,其他地方我暂时不评价,但是在苏南这种交通便利的地区,很多企业就是开办在乡镇农村的,跟华西村没有任何区别。

  我外公是江阴顾山镇的,70年代邓东大队也有工厂,也搞过工业,农田上有各种机械农具,后来随着分产到户,大队事实上解体,工厂也废弃了,机械化农具也用不起废弃了。现在邓东村又重新搞工业化,但是靠把本村的土地出租出去,让外面的企业来开工厂,村民所分到的只有土地租金,和华西村那种村民人人有股份显然不同。

  还是那句话,我并不想吹捧华西村,只是想借鉴其中可取的地方。正如我上面做的对比,即便华西村负面新闻再多,也没有一个邓东村村民会说,自己比华西村村民更富。因为事实上改革开放40年,华西村前30年发展的都要比邓东村好,也比江阴绝大多数农村要好,即便现在落寞了,村民富裕水平也是江阴农村塔尖那批。

  农民要致富,就要搞机械化、现代化农业。一条路是华西村这种自主选择,主动推动的模式,并且实现了脱产农民本村安置,提供了更好的工作岗位。另一条就是中国绝大多数农村那样被城市化浪潮被迫推动的,需要离开家乡去城市打工,去城市买房。

  我不是鼓吹中国农村要重新回到人民公社时期,但现在这个国家急需转型,实现公平的时间点,这条道路无疑是有可取之处的。

脚注信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9-2022 首页_门徒娱乐_平台注册登录首页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